目录
一、 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1
二、 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三、 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3
四、 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7
五、 学位授权点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2
六、 改进措施................................................ 14
2021年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学位授权点总体概况
(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2004年组建必赢电子游戏网站,于2005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点。学科建设责任主体为必赢电子游戏网站(简称航院),共建院系有机械工程系、航空发动机研究院,覆盖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制造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所有4个二级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3人,包括我校综合改革后的新教研系列25人。
(二) 学科建设情况
在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成效显著。主要进展包括:(1) 构建适应新形势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程体系创新,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出版高质量教材,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引进优秀人才;(2) 围绕前瞻性和战略性领域开展原创性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在先进材料力学、航天航空、重大疾病与健康、新能源动力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建立柔性电子与智能技术全球研究中心,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 利用学术优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科教协同育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双赢、开放发展。
(三) 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1.招生选拔
采用“申请-审核”制和推免两种方式进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选拔。内地硕士研究生主要采取推免和统考两种方式招生。
2021级录取研究生种类包括普博生、推免博士生、国际博士生,推免硕士生、统考硕士、国际硕士生。报录比、生源结构合理,生源质量高,能够满足招生要求,契合培养目标。
2.在读情况
目前航院在读研究生667人,其中在读博士研究生542人,硕士研究生125人,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在读博士研究生175人,硕士研究生45人。
3.毕业、学位授予情况
2021年必赢电子游戏网站2021年度共毕业博士研究生93人,授予博士生学位93人,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25人;共毕业硕士研究生35人,授予硕士学位35人,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13人 。
4.就业情况
近五年(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累计就业规模165人,整体就业率99%,重点率72.7%。
(四) 研究生导师状况(规模、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等)
本学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2人(含正高24人、副22人、中级4人,不含双聘、兼职导师),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36-55岁之间,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梯队效应强的队伍。总体而言,师资队伍具有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杰出人才辈出、特色人才全面等特色。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本学科的思政教育队伍依托于必赢电子游戏网站,由学院党委领导,党委副书记负责,下设1名研究生工作组组长(由一线教师兼任)和1名专职思政工作助理,另有由在读研究生担任的德育工作助理15人。2021年学院辅导员/德育助理队伍中推荐获评我校“林枫辅导员奖”2人(全校每年20人)、“一二九辅导员奖”1人、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若干。
(二)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持续开展“一二九”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获得了校综合二等奖、美育优秀奖等荣誉。
航博192和航博201两个党支部联合开展的研究生党支部特色活动获评2021年我校研究生党支部特色活动优秀成果奖,博士生航博181党支部获得第二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称号(我校年度唯一获评),对本学科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 学风建设情况
自2015年至2021年,博士生学术论坛已连续七年获得我校星级评定第一档,是全校唯一连续多年获此荣誉的院系。每年针对研究生新生举办“学风道德与学术素养”主题讲座,邀请学院领导开展分享指导。打造“学术人生”讲坛品牌。开展“学术之路”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分享会等活动。2021年学院承办我校首期“师门论坛”,并打造了清华首批导学交流空间。
(四) 社会服务开展情况
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组建10余支社会实践分队,围绕“空天产业”“科技创新”“基层就业”三大实践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单位覆盖军、政、企等30余个单位。紧扣2021年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这一重大历史契机,创立“问天”实践品牌,获评我校金奖实践支队和2021 年“青年服务国家”北京市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奖。两年来组建16支院系实践支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博士生暑期必修实践,学院被评为我校必修实践组织工作一等奖。
疫情期间组织学生积极服务线上教学、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志愿工作,组织志愿者积极响应我校110周年校庆志愿、建党百年专项志愿、冬奥冬残奥专项志愿的号召,持续推进“无偿献血”等常规志愿工作,开展航空航天系列主题支教等。
(五) 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重点围绕党团班集体建设、学风建设、奖助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等方面,持续推进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育人工作。
(六) 其他特色工作
开展 “学生年度风云人物”评选活动。围绕建校110周年,开设“问道星河”校友访谈专栏,推出10余篇访谈推文,通过对话各领域的优秀前辈,树立榜样引领。“航研天空”等研究生主体官方公众号稳定运营,多篇宣传推送发表至中国青年网等平台。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一) 课程建设与实施情况
1.课程建设情况
学院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推动本研贯通的课程体系建设,着手打造专业精品课,已颇具成效。目前有我校校级研究生精品课7门。
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专业课程、学术与职业素养课程。公共必修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由外院系开设外,学科专业课程主要由本院开设。目前航院开设的专业课程有82门。
2.课程实施情况
直博生学位课程及环节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普博生学位课程及环节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除了培养方案中给定的课程外,所有的工程和自然科学课程均可以作为专业任选课程,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修。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二) 导师选拔培训
2016年,学校开始举办“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目前已经举办五届,截至目前我院27位老师完成全部研修环节,并获得了研修班结业证书。
2021年10月,航院举办了“第五期博士生指导教师研修班分组交流会”,航院为参会老师准备了深入的研修交流活动。安排其参与和体验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邀请资深指导教师和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为新导师分享指导经验或经典案例。
(三) 落实导师责权机制情况
学院层面,在学校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学院一级的导师责权落实条例。在《关于指导研究生资格相关问题的意见》中详细规定了不同类型导师的招生资格、上岗资格、调整和退出机制等。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制定相应的资格要求,由教师填写相应表格并附相关证明文件,向学位分委员会提出申请。由学位分委员会对其进行严格考核,经投票表决确定是否授予其导师资格。
(四) 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依托航院党委和航空系党支部两级党组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本学科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研讨。
一是积极以优秀团队为榜样,倡导良好的师德师风。二是加强师德师风相关教育培训,开展警示教育,做好师德师风把关工作。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李俊峰获得在线教学优秀教师特别奖,张超等3名教师获得在线教学优秀奖;葛东云获得2020年我校优秀班主任一等奖(全校每年仅10名)和2021年度我校学生指导“刘冰奖”;陈海昕老师获得2020年“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称号,以及2021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张宇飞获得2021年度我校“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
(五) 学术训练情况
本学科博士生和硕士生学术训练贯穿于文献阅读、开题报告、学术研究、论文写作、最终学术报告等环节之中。博士生另外通过博士必修社会实践、学术论坛和学术新秀评选等加强学术训练。硕士生通过选修社会实践,自选参与学术论坛等加强学术训练。
(六) 学术交流情况
学校设立研究生“国际会议资助基金”,对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予以资助。导师从科研经费预算范围内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国际国内会议。学院组织导师和学位委员会,对国际国内会议进行了详细列表和分级,按会议的学术质量、国际影响力设置不同的资助级别和资助率。
2021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人次,涵盖9余个国家和地区。
(七) 学术不端处理机制
我校制定了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学校实行由党政负责人领导,主管科研、人事、教学校领导分工负责,学术委员会发挥主导作用,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发挥关键作用,各职能部门和院系相互协作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
(八) 研究生奖助情况
研究生学业资助由学校资助和院系资助两部分构成。学校资助包括基本奖助金和校设助教、助管岗位,院设助研岗位。学校还设立未来学者奖学金,每年在研究生新生中择优推荐。
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由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工作组领导,由研究生工作组具体负责实施。
(九) 其他特色情况
1.创新成果认定标准
提出了创新成果认定新方案,以整体科学质量、对知识与学科的贡献以及写作能力来作为评价研究生的依据,形成《我校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经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2020年第3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主要指标如下:
1) 整体科学质量
(1) 研究目标的明确性
(2) 对主题和文献的把握程度
(3) 常识性知识的熟练程度
(4) 专业理论与概念的掌握深度
(5) 使用知识的能力
(6) 原创能力、创造力和洞察力
(7) 过程推理、论证、思路和分析能力
(8) 批判性思维的成熟度
2) 对知识与学科的贡献
(1) 研究结果的丰富程度
(2) 研究结论的重要性
(3) 对新知识的贡献程度
(4) 理论或应用价值的大小
(5) 发表能力或发表潜力
3) 写作能力
(1) 语法与拼写的严谨性
(2) 文档排版质量
(3) 内容组织的出色程度
(4) 写作逻辑的清晰程度
(5) 学术表达的严谨性
2.航院特色的教育(教学)研讨会制度
航院的教育(教学)研讨会面向全院教师,每年春季和秋季各召开一次,自2011年起至今已召开21届。特色环节有: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优秀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授课及课程讲评、教学比赛、名师谈心得、课程体系研讨、课程评估、教育教学热点主题讨论等。
2011年5月,第一届教学研讨会上,首次开设了青年教师授课及课程讲评环节。
2016年5月,第十届教学研讨会开始,每年5月的教学研讨会与航院博士生论坛合办,逐步打造成为“校际联合、学科交叉、本研互动、师生共襄”的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
2019年5月,第十六届教学研讨会,更名为“教育研讨会”。积极响应学校关于实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和比赛全覆盖的要求,开展了青年教师教学培训和比赛活动。博士生论坛首次设置了本科生论坛分会场。
2020年5月,成功举办第18届教育研讨会暨清华-华科航院研究生联合学术论坛,会议采用现场和云上结合方式,来自全国9所高校300余位师生参会。
2021年5月,第20届教育研讨会开设了飞行学员联合培养工作开展十周年教学研讨会分会场。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 人才培养
1.研究生学习状况
学院对课程学习制定标准,由导师把关指导选课。各类课程要求满足一定的学分要求,如果由于课程调整等原因不符合先期规定要求,则需要分学位审批是否用其它课程学分替代。
2.学术创新成果
学院围绕 “破五唯”教育改革评价指导思想,由力学、航空宇航分学位委员会主席吴子牛老师于2020年推出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该规定通过校务委员会审议,保障了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具有清晰的评价标准。
学院鼓励学生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进行学术创新和科研探索,并设置“科研探索奖”、“创新奖”院级单项奖学金激励学生在学术研究上进行创新。2021年共13位研究生获得以上两类奖项。
3.学科竞赛获奖
2021年,由宝音教授、蒋方华副教授为指导老师,由研究生张众、张楠、郭祥、武迪、谢璇、李锦源、杨佳等组成的我校航院航天动力学与控制课题组团队,参加第十一届国际空间探测轨迹优化大赛,我校团队超越众多欧美强队,从来自全球的94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以绝对优势夺得冠军。
同年7月,2018级博士生苗新元在全国性赛事“开拓杯”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4.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分委员会对博士生的论文送审前的要求,学位论文送审办法和标准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制定了若干质量控制的细则。针对博士生学位论文送审,制定了具体的隐名送审办法。分委会主席根据论文评审意见做出是否同意申请答辩的决定。
本学科在2021年有多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在全校的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获奖。
5.毕业生反馈
雇主普遍认为航院毕业研究生从工作能力、基本素质、钻研精神等方面,相比其他院校的毕业生都名列前茅,整体质量良好。
(二) 教师队伍建设
本学科制定了十四五期间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并形成了建设文件。继续强调立德树人,坚持顶天立地,坚持引进培育并举,逐步优化人才队伍。
目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点拥有一批高水平导师队伍,参与研究生指导和教学工作。现有导师42人,教授19人,副教授7人、助理教授1人,组成了一支精干、充满活力的基础研究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工程研究并重的队伍。
(三) 科学研究(包括研究生科研状况)
1. 研究方向、特色与优势
我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2004年组建必赢电子游戏网站,于2005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点,2011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点,2021年进入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序列。学科涉及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以及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四个专业方向。
1) 飞行器设计
飞行器设计的研究方向覆盖航天飞行器设计、航空飞行器总体及气动设计、航天航空综合电子技术、空天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等核心研究领域。通过学科交叉实现理论创新,通过合作平台实现系统集成,形成“小核心,大交叉”的鲜明学科特色。如提出基于气动理论的智能优化算法应用于国家大飞机项目、发展动力学设计理论应用于高分辨航天器研制、利用科学卫星理论与技术研制发射的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发展了新概念空天电磁波传输理论等。
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主要研究方向涵盖推进系统总体、燃烧与气动、发动机结构、发动机控制以及新概念推进等。瞄准相关基础前沿和关键应用需求,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先导,以应用和技术为突破的学科发展特色。已在航空发动机燃料及其动力学表征、燃烧不稳定性普适机理及其在航空宇航发动机燃烧室应用、湍流两相燃烧模型及燃烧室大规模高精度数值模拟、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疲劳理论与应用、主被动热防护理论与用、先进激波管(风洞)与气炮技术及先进微小推力测量技术方面形成优势学科和发展方向。
3) 人机与环境工程
人机与环境工程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健康监督与健康保障、重大脑疾病治疗与脑科学研究等。其学科特点是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以国家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健康监督与健康保障、重大脑疾病治疗与脑科学研究为牵引,研究健康监测与调控的方法、技术和装备,并转化应用。在学科优势方面,已经形成了神经调控研究特色,是神经调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牵头单位,建立了经颅、穴位及植入等方式的神经调控技术平台;研发出系列无创神经调控设备;研发出脑起搏器、迷走神经刺激器、骶神经刺激器和脊髓刺激器等系列植入神经调控设备,实现成果转化,累计完成近2万例患者植入手术,超越进口产品成为临床应用的主流,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
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的研究方向包括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多体动力学及设计优化、冲击动力学。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特色是针对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工程中的关键动力学问题,开展基础理论、数值模拟、实验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在深空探测动力学与控制、空间探测轨道设计与轨迹优化、大型柔性充液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大规模柔性多体动力学软件、空间站动力学参数在轨识别、冲击吸能结构理论分析、极端工况下材料与结构力学行为的先进数值分析方法及软件、结构动力学实验分析与损伤识别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2. 学术研究资源
本学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项目,充足的科研经费为科学研究和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了经费保证。本学科多名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组织任职。创办和运行了国内首个高校主办的航天国际期刊Astrodynamics。 牵头创办国际合作平台,成立了中俄航天航空创新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动学校成为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员,并在2018年成为“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2021年3月,成为“德国地球观测与通信卫星网”国际研究生院成员单位。
拥有完善和充分的实验室资源和科研场所。建设有国家级实验室、省部级实验室、校内自主批建机构以及与校外单位联合共建机构,购置和研制了多台套的实验设备和仪器。组建了基础力学教学实验室、航空宇航基础实验室、强度振动与流动中心、应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力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中心等。
3. 代表性学术成果及其影响
在空间探测轨道设计与轨迹优化、多体动力学,以及冲击动力学方向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包括:1)发展了体系化的局部优化和全局设计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竞赛中连获佳绩;戴森环建造航天多任务设计成果获第11届国际空间探测轨迹优化大赛冠军,被科技日报、人民日报微博等媒体报道。2)提出了交错网格物质点法,发展了以物质点法为代表的粒子-网格双重离散方法高效并行方案,进而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爆炸冲击数值仿真软件。
在航天航空工程应用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完成了多颗微小卫星、高层大气和长波重力场探测卫星、空间站机器人的研制工作。为嫦娥计划研制了月球着陆模拟器,保证了月球着陆的成功。所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和超临界机翼设计方案被大型客机采用。主持设计了混合式翼身融合水陆两栖飞机。2)提出了基于模块航天器的天基可重构系统概念;提出卫星分离地面试验方法,成果被863重大任务采用;提出了清华-分层平均太空交通环境模型。3)发明了旋转OAM电磁波长距离传输方法,成功进行27.5公里传输实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距离的电磁波轨道角动量实验。成立“我校(航院)星光凯明飞行模拟器联合研究中心”。
在推进、燃烧、爆震,以及先进反动及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包括:1)开展具有前沿性的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多科学交叉的研究团队。2)在燃烧不稳定性、点火与火焰稳定性机理和边界、超声速燃烧、核心部件设计方法和高超声速试验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多功能发动机基础燃烧实验平台、系列风洞试验平台、镁合金可燃性测试平台。3)突破了气相及两相旋转爆震高效雾化掺混、可靠点火起爆和稳定燃烧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了煤油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外涵加力旋转爆震涡喷发动机等多型动力装置。原创性地提出了“爆震极限动力技术”以解决组合动力的“推力陷阱”技术难题,基于该理念研制了新型旋转爆震极限冲压发动机,完成大量地面热试车考核。
在神经调控、变频刺激疗等方向,1)研制成功系列脑起搏器、迷走神经刺激器、骶神经刺激器和脊髓刺激器,实现成果转化,累计完成万余例患者的植入手术,并在英国、巴基斯坦等4个海外国家实现应用。2)全球首创变频刺激疗法,有效治疗帕金森病步态障碍;全球首创3T磁共振兼容、刺激同步记录的脑起搏器,成功获取刺激下的脑功能影像和深部脑电;全球首创远程程控技术,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远程程控系统,在新冠疫情期间对患者健康保障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年11月Science杂志进行了专题报道。3)实现了从疗法、技术、产品到应用的全链条自主创新,总体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10月,3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迷走神经刺激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获2021年度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一等奖;植入式螺旋电极及其制作方法,获 2020 年韩国首尔国际发明展金奖。
在航空发动机研究方面,1)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牵头研发的首款满足国IV、国V排放的电控单缸柴油机取得三证(工信部、环保部、质监局),是我国首款第二代、第三代单缸柴油机,已实现批量生产;重油航空活塞飞发一体化无人直升机TH600完成系留悬停试验。完成无级变转速传动系统、刚性变转速旋翼系统的设计研发,重油无人直升机项目取得重大进展。2)研发的无人直升机XV-2型验证了自主研发的旋翼、动力装置、飞行控制等关键子系统的有效性,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植保型无人直升机,研发的XV-2农业植保型无人直升机和XV-3警用型无人直升机亮相中国珠海国际航展。
(四)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我校校庆110周年等重大活动契机,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我校校史和学科发展史,邀请资深专家为学科年轻的学者、研究生和本科生举办讲座和座谈会,进行学科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交流学习。结合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讲述力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历程中事例和事迹,形成爱国奋斗和建功立业的力学学科文化传统。其中,《科学与哲学》系列讲座围绕“从先驱们的创造中学习创作”的宗旨,自2018年秋季学期开办以来,共开展38场讲座,累计现场听众上千人;同时,围绕中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和航天航空精神,举办系列启航讲坛/沙龙活动,以及校友访谈实践专项活动。
(五) 产学研合作情况
神经调控技术团队开展功能性脊髓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截瘫临床研究,目前已实现患者自主站立及行走。 “3T磁共振兼容脑起搏器”在全球率先实现了脑起搏器开机下的患者3T磁共振安全扫描,为脑科学与脑疾病研究提供了世界领先的研究平台。
持续推进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研究,实现精密定轨和高精度大气模型反演,支持载人航天工程轨道预报改进,直接参与某重大试验任务。
学院2021年度与航天一院通过联合研究中心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合作。组织项目合作对接会1次,签订多项技术合作协议。
学院2021年与某研究院开展深入的产学研技术合作,为研究院提供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支撑,学院多位老师在神经调控、智能控制、无人机平台等方面与对方展开深度合作。
(六) 服务国家战略
研究内容涉及国家重点飞行器设计技术、空间通讯技术、各型工程发动机。同时在新型动力相关的燃烧、热端部件和主被动热控技术、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的航天员医监医保、无人直升机总体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七) 国际合作交流
在线出席2021年亚洲-大洋洲区域顶尖大学工学院联盟会议。
2021年12月11日,我校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中国-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国际研讨会”活动。航院副院长王兵出席,与巴方代表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表达了进一步开展相互合作良好意愿。
2020-2021年,约20余位老师参加了韩国、法国、美国、越南等国家举办的线上国际会议。
(八) 其他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建立了创新成果认定、培养方案和执行方案有机结合的文件,将学位授予决策层(学位评定分委会)、 研究生培养负责人(教学副院长、主管研究生的系所领导)和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教学办公室、教务员)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优化了研究生培养制度。
创造性地将创新成果认定标准贯穿于各培养环节,在主要培养环节引入专家负责制等。例如,在博士生资格考试时,即要求对整体科学质量、对知识与学科的贡献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在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送审和论文答辩等过程中,也引入了相应的评价,让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监督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五、学位授权点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 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这里分四个方面对本学位授权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首先是导师队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年龄主要集中在36-55岁之间,是一支学缘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梯队效应强的队伍。杰出人才比例较为突出。
在课程方面,保留课程体系完备、重要课程特色鲜明等传统课程建设特点。 这是稳定课程教学和满足研究生基本学位学分要求的前提和保障。与此同时,依据学科发展,不断开设新课程和淘汰不合适的课程。在稳定、巩固和发展本学位授权点课程体系的同时,面向全校开设一些通识课程。例如,《研究生学术写作与表达》已经成为全校研究生选修课,尤其进入未央班时,选修人数达到500——800人的规模。
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走在前列。通过协同编写创新成果认定、培养方案和执行方案,明确了学位授予决策层、 研究生培养负责人和研究生培养管理人员的职能和相互协调机制,提高了研究生培养管理效率。创造性地将创新成果认定标准贯穿于各培养环节,在资格考试、论文选题、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对整体科学质量、对知识与学科的贡献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价,让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监督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而不是留到最后一刻。
在培养人才质量方面,人才培养规模在稳定增加,研究生获得重要奖励方面继续维持传统优势,毕业生就业质量在提高,进入国家重点企业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生源含普博、推免、统考硕士、港澳台、国际生及工程博士等多种形式,生源结构合理,报录比理想,生源质量高,每年招生人数趋于稳定。修业年限和及时毕业率趋于合理,每年毕业的人数与入学的人数基本持平。毕业生就业形式好,整体就业率99%,重点率72.7%。杰出研究生规模大,获奖比例高。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 由于2020年初疫情产生的影响,一部分研究生需要延期毕业,这给研究生管理、毕业和就业安排带来沉重负担,也给及时毕业率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和积累的问题的规模尚未完全搞清楚。
(2) 受人事制度改革对教学科研系列人才配额的限制和今年退休人数较少,对年轻教师引进力度偏弱。在未来几年出现大量六零后导师退休后,可能面临导师不足的问题。
(3) 虽然有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制度在执行层面上,尚未达到互联网化的程度,人工执行比例过高。
(二) 学位论文抽检情况及问题分析
论文抽查分为上级抽查和内部抽查两种期刊。
对于上级抽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2021年在国务院学位办、北京市学位办的论文抽检中,无不合格论文。
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院制定了严格的论文送审抽查及答辩抽查制度。学院按一定程序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预计毕业或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实行论文送审抽查或论文答辩抽查。被抽查的论文的送审,由学院指定两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并给出评审意见;对被抽查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的导师不能担任该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不参加答辩委员会的内部会议;或该生所属学科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指定一位检查人参加该生的答辩会。
六、改进措施
2020年,允许线上答辩,每年新增了一次研究生毕业,由原有的每年4次,改为5次。2021年起,依旧保留了每年毕业5次的制度。毕业月份分别为1月、4月、6月、8月和10月。其中,1月和6月毕业的人数最多,8月毕业管理难度最大。
在管理自动化上,拟将利用现有管理平台进行落实,必要时将提出管理平台建设措施。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学院严格要求学位申请者应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加强导师对学位申请者的学术诚信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并通过开办讲座、开设课程、组织研讨等多种形式,提高师生对学术不规范行为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对已发现的问题及时核实和处理。
在研究生的入学选拔、选课、资格考试、选题、中期考核、最终学术报告、答辩、就业指导等一系列培养过程中,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分学位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方案。其中,每一个环节有专门的责任人或责任体,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执行方案,以及管理和支撑部门统一协调和部署。